热门关键字: LED  节能  太阳能  建筑节能  工业节能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节能汽车 »

新能源汽车5年平地起高楼:中国市场自主品牌绝对领先
来源:绿色节能网
2017-10-13 22:44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过去五年获得了飞速发展,是中国“三新”经济的代表性行业之一。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五年从无到有,成为全球领先的产业,其中尤其是动力电池产业,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并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公司。
 
  在产业成长的过程中,一大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也得到发展,他们占据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90%的份额。不过,市场地位难言稳固,因为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和新创企业也正在加入战局。新能源汽车行业仍然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自主品牌的发展机遇窗口期仅剩两年。”原因则在于,许多跨国品牌和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也会在2018年底陆续投入中国市场。
 
  新能源汽车产业五年来平地起高楼,但行业竞争格局也正面临大变。
 
  2012年,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提出培育和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这是五年来,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文件。
 
  此前,2009年,纯电驱动汽车的技术路线已经确定。“纯电驱动真正实现产业化是在2014年,但发展模式仍比较粗放,2016年开始,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才逐步趋于理性。”今年年初,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
 
  今年9月,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五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培育期已进入黄金成长期,在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话语权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自主品牌占据中国90%新能源汽车市场
 
  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真正的发展元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当年计划产销量的1.5%,跃升至37.9万辆,这也让中国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消费第一大国。
 
  紧接着,2016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50万辆大关,2017年产销量更有望突破70万辆。同时,整车、电池、电机等关键产品都已基本实现了国产化,部分产品实现批量出口。在这背后,是一大批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崛起。
 
  据中汽协统计,截至去年,中国新创电动车造车公司已经超过200家,主要分为四类:传统自主品牌车企,如北汽新能源、比亚迪等;相关企业转型新能源车企,如长城华冠创立的前途汽车、长江汽车等;互联网企业造车,如蔚来汽车、车和家等;完全新创的车企有奇点汽车、FMC、小鹏汽车、零跑等。
 
  在多重优惠政策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也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新能源汽车积分政策则为拉动市场火热再添了一把火。
 
  以北京为例,截至今年10月8日,个人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配置指标申请和确认延期的共80785个。按照往年经验,2018年北京将发放6万个新能源指标,其中私人指标5.1万个,企业指标9000个。由此推算,2018年的新能源指标已经分完。
 
  目前,自主品牌占据了国内新能源汽车90%以上的市场份额。
 
  截至9月底,2017年我国已经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27.4万辆。比亚迪、知豆、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上汽荣威等自主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销量榜上持续领先。
 
  10月9日,北汽新能源党委书记、总经理郑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政策为自主车企提供宝贵的“抢先发展的机遇”,为我国自主品牌赢得了7-8年的发展窗口期。
 
  自主品牌车企的市场策略主要是切入10万元左右的中低端电动车市场,主打国民车。随着发展深入,自主品牌开始发起高端化尝试,不断推出续航里程更高、配置更高级、造型更时尚高端电动车。
 
  不过,合资车企纯电动车正在贴近市场,自主品牌过去几年在纯电动市场上的优势,即将面临挑战。
 
  “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投入更早、发展更快,也让这些企业拥有了一定市场地位和存量优势,积累了一定用户和经验。但整个行业还处于相对早期阶段,规模依然有限,如何维护好现有存量用户、挖掘潜在客户资源,与跨国品牌抗衡,是他们要认真思考的。”蔚来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合伙人张君毅10月11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
进入首页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
相关新闻: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信息来源:绿色节能网 责任编辑:bianji1
绿色节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来稿邮箱:Service@greenjn.cn
相关评论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关于举办全国高级能源管理/高级能源审计培训班的通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