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最新光伏电价,要求三类资源区自2018年1月1日之后投运的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分别下调0.1元/每千瓦时,此次调价将正在进行的2017年领跑基地项目直接带入光伏后补贴时代,对参与竞价的应用领跑基地建设乃至整个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月12日,由中国改革报《能源发展》周刊主办、北京国发能源技术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届能源发展与创新论坛”在京召开,会议期间正值各地紧锣密鼓的开展2017年领跑基地项目优选方案及建设推进工作,价格不仅仅是企业间的竞争,平价上网更是光伏行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光伏领跑者如何面对渐行渐近的光伏后补贴时代,与会专家各抒己见,会上更有业内大胆预测:0.3元时代即将到来!
提质增效 先进技术提高发电能力
“未来的能源不仅是清洁的,也必须是经济的。我们需要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市场竞争,把光伏发电的经济性进一步提高。”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易跃春在论坛上指出,从产业发展趋势上看,光伏领跑者更侧重技术进步和成本的降低。
对于光伏领跑者未来的发展趋势,易跃春指出:光伏发展的思路和核心目标是技术进步、提质增效和多元利用,最终实现光伏产业从补充能源、辅助能源向替代能源和主力电源发展。
众所周知,技术的进步是产业升级和成本下降的基础动力。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王英歌表示,从电池和组件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的核心和主流依然是提高转换效率,按照现在的成本和原辅材料成本下降的速度,价格到两块钱以下是比较难的,但采用先进的PERC单晶技术可以快速将60片的组件高效档位提高15瓦-20瓦。
关于提高发电量,王英歌认为,无论是双面还是单面PERC都是非常好的选择,都能够有效的提高发电量。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双面系统可以提高10%-25%,有的甚至更高,加上追踪系统的配合,可以更好的提高发电量,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高效运维 智能化提升电站质量
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底,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12579万千瓦,同比增长67%。光伏装机快速增长的同时,更需关注光伏产业发展的质量。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电站投资企业,国家电投发现,10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中约有5%没有发电。晶科电力公开数据显示,智能化无人机巡检可以将内部故障损失率从2013年的1.5%降低到2016年的0.3%,每年提高2400—6000万度发电量。
阳光电源电站事业部研发中心技术总监邹绍琨介绍,对于智能化运营和运维分成两个维度,线上主要集中在远程集中实时监控与管理、远程故障定位与诊断以及大数据分析体验、预警。线下主要进行计划性运维检修、巡检与评估、快速精准故障处理与消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稳增效益,标准化、精细化、集中化的运营管理方式必然是以后的发展趋势。

综合效益 “光伏+”实现无限可能
“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既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又实现了光电转换,可以达到农业、光伏的双收益。“跨界”效益是光伏相较其他新能源特有的优势。实际上国家在生态保护和土地的综合利用方面对光伏产业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伏+”模式顺势打造了双绿色结合的引擎,从绿色能源、绿色农业的角度提供了更好的思路,从商业模式推动了发电成本和电价的双降。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光伏事业部总裁陈星宇用事实说明,在江苏经济发达地区,仅仅两三个县至少能够提供100万亩的养殖水面,可以建设50GW的池塘,至少带来300亿的发电收入,同时还会带来200亿的水产养殖收益。
政策助力 降低非光伏成本
平价上网的瓶颈不仅局限于制造成本,还取决于很多非制造成本。本次领跑基地所在地方政府,助力扫清非光伏成本障碍。优选结果显示,“领跑者”项目除鄂尔多斯外,用地成本价格均在200元以下,土地成本相对较低。针对土地流转和接网工程等“卡脖子”工程,国家能源局也明令要求各地要“重信守诺”。前期土地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的降低为领跑者提供了更优的建设条件、更低的非技术成本、更佳的建设政策环境,对整体降本增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按照第三批领跑者项目应用领跑基地建设要求,综合各地承诺降价比例计算,中标电价上限将在0.48-0.67元之间,满分电价最低将达到0.364元。这是部分业内人士推测0.3元时代即将到来的依据,但也是极限条件下的个例。0.3这个时代的到来必然是多方合力的结果,需要制造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一起努力。
领跑者开辟了光伏技术成本下降的探索之路,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随着开发模式的持续深入,必将挖掘出光伏产业更大的潜力,甚至达到比传统能源还要低的水准。易跃春表示,“多管齐下,全方位促进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本次领跑者可能率先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实现发电侧平价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