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建筑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3倍
绿色建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的生态建筑理念。根据当代置业今年出版的绿色科技地产发展战略白皮书显示,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不过在近两年来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才进入发展高峰。
据当代置业方面统计,目前,在我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以上,我国北方采暖城市居住面积只占全国城市居住面积的10%,但是建筑能耗却占40%。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每平方米采暖能耗约为发达国家的3倍。
河北奥润顺达窗业有限公司总裁倪海琼也在两会上表示,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建筑体量最大的国家,以门窗节能为例:“我国现行的门窗节能标准仅相当于德国1992年的标准,落后近30年时间,节能门窗普及率还不到5%。据相关部门计算,我国北方城镇采暖区面积为129亿平方米,如果全部更换成节能门窗,每年可节约标煤1.14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8亿吨。”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不断重视,一些如“抗霾房”、新风系统之类的概念开始进入到营销层面,成为各个房企项目的营销要点。根据我国2006年实施的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而在最近几年来,房企在这方面投入大量资源,让其开发的项目从概念向实用产品过渡。当代、朗诗、龙湖、金茂等企业都具有相当竞争力。
比如位于北京东直门的当代MOMA,通过土壤源热泵系统、天棚柔和辐射采暖制冷系统等10多项专利技术,全年维持室内温度在20℃-26℃,湿度在约30%-70%。同时,还能够将耗能保持在中国普通型住宅的1/3。
“绿色环保的概念正在从开发商的营销噱头变为消费者所接受的常规配套。现在做的高端项目,室内基本都会设有新风系统,而开发商在销售的时候也不会将这一点作为重点来宣传。”一房企营销负责人告诉记者。
被动式建筑极具开发潜力
随着国外先进技术和住宅设计理念的引入,行业不再仅仅是依靠新风系统这样的抵抗雾霾的绿色建筑概念。如今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被动式住宅。据龙湖集团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作为节能性建筑,在欧美发达国家被作为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和现有节能标准的重要补充。
在国内,一些项目已经开始尝试着通过被动房技术降低建筑耗能。比如,2014年,由南京房企朗诗集团、德国被动房研究所、德国能源署,在浙江长兴联合建成的“布鲁克”被动房项目,为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绿色精品酒店,是中国首栋被动房节能建筑。2017年,龙湖集团与奥润顺达合作,在河北开工建设120万平米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
倪海琼也指出:“目前,世界上最节能的建筑是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仅消耗极少能源,建筑节能标准就可从目前普遍执行的65%,提升到90%以上。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将有利于我国建筑节能产业转型升级,并成为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