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沿着丹江口水库周边的山道行驶,记者发现山坡上栽种着一层层绿油油的柑橘树,累累的果实着实令人口舌生津。丹江口市均县镇党委书记柯林青告诉记者,种植柑橘如今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几年前这里大面积种植的还是黄姜作物,弃姜种橘的结构调整是为了确保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安全而采取的生态措施。
原来,黄姜是一种高效益的农产品,由黄姜加工提炼的皂甙广泛用于多种药物生产。前些年,丹江口周边成为远近闻名的黄姜产区,黄姜种植和加工是当地支柱产业,数十万农民因此受益。然而,黄姜加工产生的废水却对水源带来严重污染。自南水北调工程提上日程,当地政府便强行关闭所有不具备治污能力的小黄姜加工厂,大批姜农因此失去经济来源。
移民朱国林老家坐落在水库淹没线下的均县镇二房院村,与那些外迁他乡的村民相比,朱国林是幸运的,他家被安排后靠搬迁,但是南水北调工程还是给他的生活命运带来巨大波折。没搬迁前,他和大多数乡亲一样以种植黄姜为生,每亩收入3500元左右,比种粮食高一倍。朱国林家的七亩地全部种植黄姜,可观的收入确保全家生活富足有余。政府禁种黄姜后,朱国林只好另谋生路。
“南水北调是国家大事,咱老百姓能理解。但是说实话,因保护水源而影响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水平,心里也是不好受的。”为改善生活,朱国林说他尝试着外出打工,辛苦不说,收入也远没有当初在家种黄姜时高。“后来,政府引导移民种植柑橘,并派技术人员入户指导,虽说柑橘每亩收入也就2000多元,和种黄姜没法比,但是收入相对稳定,不比打工收入低。再说,种柑橘可以固土保护水源,是件利国利民的持久产业。我们很多外出打工的移民都回乡种柑橘了,现在周围80%以上农户种柑橘,全镇年产柑橘4000万公斤。”
丹江口市环保局总工程师陈进春说,“对水源危害最大的是工业污染,除了黄姜加工企业,丹江口水库周围先后关停了污染严重的化工厂、水泥厂、木材加工厂等大小企业100多家。这不仅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也极大地影响了很多群众的生活质量。”
湖北丹龙工贸化工有限公司就是被关停企业之一。年逾六十、已经退休的原总经理张柏勋谈起两年前那段日子,泪花盈盈。为了保护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安全,让老张他们引以为荣的化工厂在2010年的时候被关停拆除,600多职工瞬间全部失业。作为一厂之长,他必须给职工做表率,劝说大家接受现实。但作为双职工的他和妻子,内心同样充满了无助和茫然,他说当时内心的矛盾使得他一夜白发。采访中老张说得最多的还是“舍小家顾大局嘛,虽然关停企业心不甘,可是该做出牺牲的总还是要有人牺牲呀,不然,南水北调怎么完成?”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厂里90%的职工都有了新的工作和生活。
一方面堵住污染源,另一方面治理污染源。记者在参观郧县污水处理厂时看到,这座建在汉江边上的现代化污水处理厂是在当地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于2009年底建成的,设计日处理污水2.5万吨,可确保县城10多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全部集中处理,处理后的水达到一级A标准,可以直排汉江,从而有效地预防了丹江口库区水污染问题。县水务公司总经理贾毅告诉记者,“这座几乎没有经济效益的污水处理厂自建成投入运营以来,从没有停止过一天生产。每年五六百万元的运营费用全部由政府筹资买单。目前,全县还有19座5000吨到20000吨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届时将做到每个乡镇都有一座污水处理厂。”
当地水务部门评价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库区7个断面水质均稳定达到Ⅱ类水以上标准,完全符合南水北调的调水标准。
不言而喻,丹江口清澈的水源里饱含着湖北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浓厚的兄弟情谊,再过一年多它将滔滔流入津城。珍惜、爱护和用好这来之不易的“恩情水”将是津门百姓对湖北人民最好的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