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LED  节能  太阳能  建筑节能  工业节能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节能知识 » 建筑节能 »

【知识人·中国梦】追求绿色建筑的梦想
来源:光明日报
2013-07-06 09:32

  

吴硕贤素描。

  吴硕贤素描。 郭红松绘

  讲述人:吴硕贤(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我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高校讲授古典文学,是诗人兼书法家,母亲是中学语文教师。我小时的理想是当文学家。直至初中时,因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党中央号召青少年向科学技术进军,我怀着科技强国的梦想,遂将兴趣与志向转至数理化。1965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学习。入学时,作为新生代表与蒋南翔校长座谈。记得当时我向蒋校长表达我要当科学家的梦想,得到蒋校长的肯定。然而入学仅一年,就遇到文化大革命,正常学业因此而中断。1970年,我被分配到西安铁路局基建处工作。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我觉得这是实现我的梦想的绝好机会,因此积极备考,又考回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当时我写了两首七律,题为“重进清华深造感怀”。其一是:“八年海内分知己,知己今朝再比邻。百感缠绵疑是梦,众心憧憬应成真。方为外语迷宫客,又作西符洞府神。别女离妻终不悔,书中景致赛阳春。”另一首开头是:“清华二进值重阳,梦想成真喜欲狂。弟子研修思发愤,先生指导费周章。”最后结句是:“决策英明崇知识,中兴教育补亡羊。”的确,正如诗中所写到的,当时中央的英明决策,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知识界的心愿和梦想。凡是“众心憧憬”的梦想,就一定能“梦想成真”。当时的师生的确怀着中兴教育、科技的梦想,发奋学习,精心指导。我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又师从吴良镛院士、马大猷院士,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清华当年招收的第一批30名博士生中,如今已有3人当选院士,其余人也在各自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这充分说明当时学位制的建立,对培养人才,弥补人才断层危机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自从研究生起,我就一直从事建筑技术科学的研究,在我国交通噪声预报与城市防噪规划方面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我提出了与著名的虚声源原理对偶的虚边界原理,并据此推导出预报混响车流噪声的简洁公式,较好地解决了国际上20多年未解决的难题。

  后来我又带领青年科技才俊,率先开展对民族乐器声功率等参数的科学、系统的测定,开展民族音乐厅堂音质设计理论等方面的开发研究,使这些重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包括人民大会堂音质改造工程、广州大剧院、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天津文化中心剧院与音乐厅等重大工程提供科技支撑作用等。我还指导研究生率先开展古典园林声景研究和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研究,初步建立人居环境评价的科学架构。这些研究工作对于改善包括声环境在内的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005年我当选我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也是唯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科技部批准在华南理工大学建设我国建筑学领域唯一的“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我担任首任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围绕绿色建筑和生态宜居城市开展系列研究,并作出了重要贡献。我本人作为“建筑环境声学边缘领域的开拓者”,入选“新中国影响广东100位贡献人物”。

  近年,我主持完成了“应当重视发展现代建筑技术科学”“推行绿色建筑,促进节能减排,改善人居环境”两项中科院咨询报告。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参与由欧阳钟灿院士主持的中科院重点咨询项目“基础研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报告。上述报告均受到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这些报告指出,建筑物的运行能耗已达到25%,与建筑业相关的能耗达46%,与建筑业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占40%。因此建筑业是节能减排的关键领域。推行绿色建筑,重视发展建筑科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以及解决能源资源日渐缺乏的危机,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正如“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所指出的:将每栋建筑物作为一个能源工作站,来分布式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可再生或清洁能源,并与智能电网相结合,是解决中国乃至世界能源问题的革命性方案。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我在《当选中科院院士感怀》一诗中写道:“自信才思犹未尽,再铺华卷写新诗”,表达了我在实现科教兴国梦想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我将努力为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贡献我的绵薄之力。

  (光明日报记者吴春燕、光明日报通讯员孙宏志整理)

进入首页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
相关新闻: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greeadmin
绿色节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来稿邮箱:Service@greenjn.cn
相关评论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关于举办全国高级能源管理/高级能源审计培训班的通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