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我国矿山尾矿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2015-12-31

分享到: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    近年来,国际市场矿产品价格不断攀升,特别是有色金属、贵金属产品价格上涨很快。自2001年以来,黄金价格从255美元/盎司,上升到目前的1050美元/盎司左右;白银由4美元/盎司上升到17美元/盎司左右;铜由15000/吨上升到42000/吨左右;铅由4000/吨上升到14000/吨左右;锌由7200/吨上升到14000/吨左右;钼由不超过20000/吨上升到270000/吨以上。5年间,重要有色金属矿产品的价格翻了一番还多。我国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矿产资源消耗量大,对外依存度较高。全球矿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增加了矿产品需求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又加大了资源安全压力。我国是矿业大国,开发利用好长期累积的大量尾矿,既可变废为宝,又可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  尾矿是采矿企业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排出的废弃物,但同时又是潜在的二次资源,当技术、经济条件允许时,可再次进行有效开发。据统计,2000年以前,我国矿山产出的尾矿总量为50.26亿吨,其中,铁矿尾矿量为26.14亿吨,主要有色金属的尾矿量为21.09亿吨,黄金尾矿量为2.72亿吨,其他0.31亿吨。2000年我国矿山年排放尾矿达到6亿吨,按此推算,现有尾矿的总量80亿吨左右。由于我国矿业起步晚,技术发展不平衡,不同时期的选冶技术差距很大,大量有价值资源存留于尾矿之中。专家预计,金矿尾矿中的含金一般0.2value=".6" UnitName="克">-0.6/吨;铁矿山尾矿的全铁品位812%左右;铜矿尾矿含铜0.02-0.1%左右;铅锌矿尾矿含铅锌0.2-0.5%左右。尾矿中赋存的资源可观,利用价值很大。此外,矿山尾矿堆存场所还占用了大量农田、林地,对环境也有一定污染。造成大量尾矿资源闲置的原因:一是矿业企业的准入门槛低,大量不具备开发资质的企业进入矿业开发领域,部分矿山选冶技术工艺落后,一些小企业的资源采收率低于50%;二是鼓励利用尾矿资源的政策未落到实处,国家投入较少,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三是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对矿山尾矿、废石等固体废料的管理与利用只作了原则规定,缺乏强制性措施;四是我国矿产品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较晚,计划管理体制时期的价格偏低,开发尾矿和低品位矿经济上不合理。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  随着技术进步和国际市场矿产品价格的上涨,尾矿回收可产生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应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通过国债等资金支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利用尾矿、残矿中的资源,已在相关技术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2005年,黄金行业从尾矿及废石中提取的黄金近10吨,一些大型有色、黑色金属矿山也开展了尾矿、废渣等资源的二次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下步规模开发尾矿资源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为进一步做好尾矿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要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同时落实减免资源税费等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和企业资金投入尾矿等资源利用。二要加强尾矿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研发先进技术、先进矿山设备、先进工艺,加快研究成果转化。三是使用好中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大型企业、大型矿区的尾矿和废渣中的资源利用工作,发挥引导示范作用。四是加强开发准入管理,制定和完善矿业开发企业准入和监管的标准,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做强做大矿业企业。五是要加强尾矿开发利用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防止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绿色节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独家所有,任何媒 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来稿邮箱:Service@greenjn.cn

热点视频更多>>
  • 供应超声波塑料焊接机超声波焊接设备

  • 天津超声波焊接机工厂超声波金属焊接机

  • 天津超声波焊接机工厂,超声波金属焊接机

  • 光伏区围栏的样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