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碳排放交易试点正式开市交易已满一年,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从北京环境交易所获悉,从2013年11月28日,北京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鸣锣开市,到今年11月28日,共有近300家企业参与交易,共成交704笔,累计成交量约210万吨,累计成交额达到1.04亿元,最大单笔交易量达到40万吨。
“北京碳交易平台的一大特色就是提供了线上、线下两种交易模式。”环交所碳交易中心主任王阳表示,其中,线上平台可提供整体竞价交易、部分竞价交易和定价交易三种模式。线下,可采取协议转让,买卖双方通过书面合同达成意向,然后在交易所完成交割,实现一对一交易。
据王阳介绍,在交易量上,线上公开交易和线下协议转让分别为102.9万吨和107.2万吨,基本持平。单笔交易规模上,二者差距较大,线上平均单笔交易为1521吨,线下平均单笔转让4.1万吨,约为前者的27倍。比较而言,线上模式有着价格透明、成交迅速、流程简单的特点,适合于小额、频繁交易;线下模式有着谈判空间大、条款灵活、手续费低的特点,适合于配额需求量大、谋求与交易对手方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机构。
据了解,参与交易的300家企业中,既有国企,也有民营企业和外企等,涵盖供暖、发电、水泥、大型建设等多个行业。APEC前夕,作为主要场馆之一——“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的承建方,北控置业就通过北京环境交易所购买碳减排量,抵销了会议场馆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3909吨碳排放,通过碳中和的方式,实现了中国首个国际首脑峰会“零碳”场馆。
王阳介绍说,纳入2013年度重点排放单位的415家企业(单位)中的绝大多数,都按照规定要求履行了强制减排的责任,主动履约率达到97.1%。市主管部门也对未按照规定履约的12家单位进行了碳交易执法,这些单位短缺的部分要按照市场价格的3至5倍进行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