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LED  节能  太阳能  建筑节能  工业节能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节能 »

奥运见证“中国制造”崛起
来源:绿色节能网
2016-08-11 22:02

 
在里约奥运会赛场,中国体育健儿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进步。而在赛场内外,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为奥运会的顺利运转提供了重要保障,也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场馆设施到地铁列车,从奥运吉祥物到运动装备,从安检设备到通信保障……“中国制造”已然成为里约奥运会另一道让国人骄傲的风景线。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产业,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作为未来10年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则全面开启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之路。
 
放眼全球,众多消费品都是“中国制造”,但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迫切需要从加工消费品转向制造中国装备,以此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现在,我们可以骄傲地看到,“中国制造”向世界亮出了一张张亮丽名片:高铁、核电等装备跨洋过海,国产大飞机蓄势待飞,华为、格力等品牌引领消费潮流,寻找暗物质的卫星“悟空”遨游于九天之上……即便是怀着挑剔的目光来打量,今天的“中国制造”也令人刮目相看。奥运地铁、海上渡轮、工程机械、空调设备、LED显示屏……越来越多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开始登上世界中心舞台,而不再仅仅是低附加值、粗加工的低价产品。可以说,里约奥运会见证了“中国制造”的崛起。
 
“中国制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评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突出优势是处于全球产业链中游,高铁、核电、汽车等一大批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性价比好,符合很多国家需求和承接能力。”《2015年度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也显示:新世纪以来,中国与制造强国的差距缩小了一半,从不及美国指数的30%提高到接近美国指数的58%。目前,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位列全球第四,排在美国、德国、日本之后,处于世界第三方阵前列。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制造业在整体质量、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品牌塑造上距离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低成本优势日渐消失和新竞争优势正在形成所带来的“两难”局面,使得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更加凸显。针对这种现状,必须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增强发展制造业的战略定力,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发展愿景,真正推进“中国制造”智能转型。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要牢牢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20字基本方针。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主引擎,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打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必须把质量品牌作为生命线,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和自主品牌培育,叫响“中国质量”,打造“中国品牌”。绿色经济是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的关键所在,必须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全面推行工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调整结构、优化布局贯穿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全过程,必须把加快构建高端引领、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作为中心任务,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跃升,大力发展高端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队伍是制造强国的根本保障,必须加快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广东是制造业大省,众多“广东制造”已经闯入里约奥运会赛场,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但要实现到2025年基本建成制造业强省的目标,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紧紧抓住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努力掌握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进入首页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信息来源:绿色节能网 责任编辑:magen
绿色节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来稿邮箱:Service@greenjn.cn
相关评论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关于举办全国高级能源管理/高级能源审计培训班的通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