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LED  节能  太阳能  工业节能  建筑节能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LED新闻 »

LED产业新思路:实现健康照明新跨越
来源:绿色节能网
2017-10-29 12:20
  健康产业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随着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纲要的出台,健康产业或将成为拉动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健康产业涵盖广泛,对于LED产业来说牵涉的应用领域也十分广泛。
 
  当下,LED照明行业已经从对光效、节能和成本的追求,上升到对光品质、光健康、光生物安全和光环境的需求,健康照明产业正成为我国照明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于是,不少企业开始在这个新的风口布局,诸多照明大企业争相打出健康照明理念,推出高品质健康照明灯具。飞利浦照明致力于帮助全球各地的居民享有安全、健康和幸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通过照明手段优化用户视觉、心理和生理三方面的总体感受。华为和欧普联合首发智能台灯,强调其具有3C安全认证及光生物安全认证双项专业认可,无蓝光危害,无可视频闪,是市场上少数能满足国家标准GB/T9473的AA级照度要求的台灯。
 
  健康照明的内涵及外延,产业重新审视照明质量
 
  随着光的非视觉生物效应的研究,人们发现光照对于人类的影响不仅仅只是让人看清世界这么简单,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理节律,照明与健康息息相关。
 
  目前健康照明已经越来越受瞩目,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明确提出,除了水、空气、噪声,光照和电磁波也是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健康环境挑战。如何从众多的主观生理学反应中,提炼出健康舒适性的客观测量指标,已成为全球照明产业界最关注的问题。随着照明技术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照明质量的定义。
 
  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教授林燕丹指出:“照明质量的评价应从原来单一的视觉效果评价,逐步过度到视觉效果和非视觉效果的双重评价,尤其是后者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它对人体生理节律及生物效应的影响,也使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照明质量的定义。”
 
  台湾科技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萧弘清认为,LED照明时机成熟的三大指标是CRI80~85(视觉指标);Lm/W170(性能指标);Lm/US$200(市场指标),当这三项指标完成时,节能将不是用户关注的焦点。
 
  此外,国家政策层面也开始对健康照明重视,科技部早在2016年就集结12家龙头企业开始对医疗级的健康照明进行立项。
 
  2015年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发布了题为《建议在合适的时间正确用光》的报告,指出灯光存在一些“看不见”的效应,可能会对我们的生物钟、警觉性、睡眠等产生影响。CIE表示,尽管该领域的研究还“不成熟”,但是“实验室的观察结果和应用研究表明,合适的光照对人体健康和机能有益”。目前的共识是,光照刺激的非视觉作用取决于光照的光谱、强度、持续时长、时相和时间模式等因素。
 
  模拟自然光,健康台灯已成刚需
 
  据我国首份系统研究视觉健康的白皮书《国民视觉健康》调研显示:我国5岁以上人群中,近视比例为35.16%至39.21%,每3个人就有1个人是近视,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4.37亿人至4.87亿人之间。
 
 
  为了保护儿童视力健康,许多家长开始选购具备保护视力功能的设备。而台灯是绕不开的一大品类。而针对今年关注度最高的健康护眼台灯方面,国家近日发布了新修订的推荐性国家标准GB/T9473-2017《读写作业台灯性能要求》,将于2018年4月1日起实施,届时将取代GB/T9473-2008。其中更为强调对健康的规定。
 
  目前,LED台灯,有规范的指标包括:照度水平及均匀度、眩光控制、相关色温、显色指数、光生物安全、对人体的电磁辐射、闪烁、噪声等。没有规范的指标:色空间一致性,色温漂移,流明维持率,发光面与作业面高度等等方面。
 
  因此,在全球LED照明已是大势所趋的大背景下,研发出更护眼、更健康环保的LED照明产品无疑对缓解中小学生近视高发的严峻现状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国家标准水平,减少对青少年视力的危害。
 
  据数据显示,无论是健康照明标准的建立,还是LED的光品质与健康医疗光照的研究和技术的应用,都仍需发展和完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意味着,目前国内外光健康产业技术及市场均处在同一个初始阶段的起跑线上,可拓展市场空间巨大。中国科技整体能力正从以跟踪为主到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我们相信,中国LED产业的创新将会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惊喜。此时,LED企业加速健康照明技术的提升正当时。
 
  LED照明在未来人居环境中的应用,将改变和颠覆人类生活的常规起居和工作环境,健康照明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民生需求。
进入首页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信息来源:绿色节能网 责任编辑:bianji1
绿色节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来稿邮箱:Service@greenjn.cn
相关评论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关于举办全国高级能源管理/高级能源审计培训班的通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