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LED  节能  太阳能  建筑节能  工业节能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LED新闻 »

小间距LED显示屏市场继续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
来源:绿色节能网
2018-07-20 13:09
  LED显示屏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市场格局基本成型,大浪淘沙之后,涌现出了几家年销售超10亿元的大企业,资本的快速介入,使得中高端市场的格局趋于稳定,中高端领域基本就这几家企业在博弈。然而,中低端批发市场却充满了变数和不规范,其中潜藏着巨大的商机和潜力,部分企业已经嗅到了批发市场所释放的新生讯息,纷纷布局企业的渠道发展战略。
  一、小间距市场规模逐年递增间距微缩市场不断崛起据权威机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LED显示市场规模爲50.92亿美金,其中室内小间距(≤P2.5)在经历前几年的高速发展后,将持续保持增长,2017年市场规模为11.41亿美金,预估2017~2021年CAGR达12%。目前而言,小间距LED产品仍多使用于军事应用、政府监控指挥中心、大型视频会议系统等高端领域,在如此形势之下,我们似乎很容易发现,伴随着市场逐渐成熟、推广,以及生产技术的全面提升。2018年,未来小间距产品将更多地应用于室内显示的更广泛领域,并为我们呈现出更多更惊艳的显示效果。
  并且,随着间距微缩市场的不断崛起,LED显示屏企业也逐步的将市场方向转向三大技术方面。其中,包括COB小间距LED产品,QD荧光粉达到RGB小间距显示技与MicroLED显示屏。在高速增长的背景下,2018年COB小间距LED显示屏的支持品牌格局也将出现新的变化——前不久,雷曼股份(300162)已经给出将在2018年上半年,提供COB小间距三代产品供货的消息。另有消息称,行业龙头利亚德(300296)也有意开发MINI-LED技术的小间距LED产品。并且,利亚德的核心上游供应商亿光,已经明确指出将在2018年推出基于这一技术的液晶背光系统,也将全面进入MINI-LED产业市场。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MicroLED显示屏产品在2017年面世之后也一度成为行业热点话题之一,其因视角更广、对比度更高、画质更好、成本降低、无缝拼接等显著优势备受技术优先企业的青睐。同时,还可见到传统显示屏厂商与LCD厂商期望以结盟与合作的方式,进入MicroLED显示屏市场领域。由此不难看出,未来的小间距市场是无可限量,也是无法预估的。始终相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道理,全球LED小间距显示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二、小间距虽被“价格战”洗礼但仍不忘全新领域突破即将过去的2017年,小间距LED市场也没有幸免于“价格战”的冲击。然而,过去的4年间,小间距LED显示系统呈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小间距LED显示屏的应用领域也随之不断拓宽。从最初的广告市场,到目前广电、演出、会议、指挥调度,甚至高端别墅彩电,显示行业没有小间距LED参与的领域已经所剩无几。尤其是在2017年下半年,三星更是实现了小间距LED屏在“数字电影放映”市场的突破。这一市场自电影技术诞生以来,一直是“投影显示的自留地”。虽然三星的这种突破几乎是“实验性”的,但是还是引起了一大波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
  由此可见,在小间距领域能够迎来数字电影市场不免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同时这也意味着小间距市场在更多细分领域的延伸。但是,小间距LED显示屏一系列前沿技术,还没有真正实现量产化模式。这一关键因素也将会是小间距LED显示领域在2018年数字电影市场能坚持多久的最大阻碍。按照目前现阶段已产生的产品技术以及硬件设备而言,或许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还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然而,第三代小间距LED产品也会伴随着市场变化大量投入市场。而在此之前,传统表贴产品的像素颗粒化、视觉舒适性显然不利于小间距LED在数字电影放映市场的大规模发展。因此,未来的小间距市场想要在数字电影领域取得真正的发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三、小间距LED占据室内显示市场格局也在悄然变化2017年小间距LED屏市场继续保持较高的成长速度,但是市场格局似乎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小间距LED屏打破了LED显示不能用于室内的市场边界,同时开启了和其他品类显示技术竞争的新市场时代。对此,行业人士指出:小间距LED屏越是扩大室内应用的领域,就越是遇到与“竞品技术的更多竞争”。后者自然促进更多的品牌、渠道和资本力量进入小间距LED行业。这些新的加盟者还发展出了更多的市场并购事件、产品代工市场、细化的竞争市场结构。
进入首页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
相关新闻: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信息来源:绿色节能网 责任编辑:bianji1
绿色节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来稿邮箱:Service@greenjn.cn
相关评论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关于举办全国高级能源管理/高级能源审计培训班的通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