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LED  节能  太阳能  建筑节能  工业节能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新闻 »

气候变化大会开幕 中方努力有目共睹
来源:绿色节能网
2011-12-07 23:47

 

  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开幕。 新华社记者李启华摄

  当地时间28日上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开幕。本次大会计划持续12天,共分两个阶段,从11月28日至12月5日是小组谈判阶段,12月6日至9日是高级别会议阶段。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强调,本次大会需在两大关键领域取得进展,一是落实去年墨西哥坎昆大会的各项安排,二是推进解决《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等核心议题。

  各方需拿出诚意

  鉴于《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到期,菲格雷斯说,德班大会关于这一议题的谈判“要与时间赛跑”。本月早些时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谈及德班大会时也强调,本次会议必须落实坎昆所达成的共识。他特别指出,“我们不能承受拖延,不能让最穷者和最易受损者来承受代价。”

  在此前的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承诺在2010年至2012年间提供300亿美元的应对气候变化快速启动资金,承诺到2020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相关援助资金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但它们都远没有落实。

  海外媒体近日报道称,美国仍然不同意接受“绿色气候基金”成立计划。该计划的提议最早出现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按照构想,发达国家承诺在2020年前每年拿出1000亿美元,把其中“一大部分”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在2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当务之急是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资金、技术支持等重要议题上取得进展。希望各方进一步拿出诚意,增进相互理解,加强彼此合作,推动德班会议取得全面、平衡的成果。

  国际能源署在本月稍早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称,现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达到2035年前可以允许的相应排放量的80%。该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表示,“随着一年年的时间流逝,却没有推动清洁能源投资的明确信号,高排放基础设施形成的"套牢",使得我们实现能源安全与气候目标更为困难、成本更高。”

  安永本月中旬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等经济体现行的紧缩措施或导致2015年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缺口达225亿美元,若欧元区危机进一步升级,资金缺口可达450亿美元。

  中方努力有目共睹

  世界资源研究所气候与能源项目负责人詹妮弗·摩根近日表示,“我的感觉是,如果德班谈判失败,那将归因于美国政府的不作为,但要是能成功,则与中国的巨大努力分不开。”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发表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影响评估,完善法规政策,提高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减轻了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2009年11月,中国首次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远远超出“巴厘路线图”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要求。2011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明确要求,到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2010年降低17%。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在2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大家应该注意两个基本事实。其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是最具普遍性的国际条约,其所确立的原则和框架为国际社会公认,是所有缔约方必须履行的国际法义务。其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历史责任不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排放趋势和减排形势当然不同,也正因如此,应对气候变化要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和“各自能力”原则。

  刘为民还表示,在实现自主减缓行动目标方面,中国的行动和成效有目共睹。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这已被纳入中国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十二五”规划之中,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做出贡献。(记者 王宙洁)

进入首页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信息来源:绿色节能网 责任编辑:greeadmin
绿色节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来稿邮箱:Service@greenjn.cn
相关评论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关于举办全国高级能源管理/高级能源审计培训班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