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老河口市区鸟瞰。
记者 陈鹏 通讯员 甘霖 刘兵
龙头带动搅活春水
近日,记者来到奥星粮油公司,运送油菜籽的车队排成了长龙,前来咨询、销售的农民络绎不绝。刘振喜做了多年的油菜籽生意,他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奥星,油菜籽不愁卖不出去了。
老河口是湖北重要的“双低”油菜产地,全市有10万多亩“双低”油菜种植。但在上世纪80年代,该市的做法是先建基地,到了农产品出现积压时,才想到办龙头企业,菜籽难卖、水果难卖的情况经常出现。
该市转变思路,先引进龙头企业,再建基地,以“特”突破,以“特”谋强。2006年,奥星的落户不仅成为破解农民“增产不增收”这一市场怪圈的突破口,也成为老河口农业发展的拐点。老河口10万亩“双低”油菜全部列入奥星粮油原料供应基地。油菜籽“难卖”的情况没再出现。相反,老河口油菜籽价格每公斤比周边地区高出0.4元。仅此一项,农民从中受益超过200万元。
拥有雄厚的资源优势,奥星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如今该公司的菜籽油产量占到全国行业产能的30%,并成为郑州商品交易所菜籽油期货定点交割仓库,去年实现产值43亿元。“老河口‘汉水’牌优质砂梨被湖北省农业厅认定为湖北3大名果之一,全国惟一设在县级单位的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也落户于此,还是因为龙头企业的带动。”老河口市仙仙果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遂胜告诉记者,通过龙头企业“催化”,砂梨这种特色资源迅速成为特色产品,并转变成经济优势。目前,老河口市优质砂梨面积已发展到11万亩,年产量25万吨,产值3.8亿元,形成了大特色、大板块、大基地,产业优势凸显。
预计2012年,老河口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将达到100家,实现产值20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000元以上。
走向绿色制造
破碎分离、脱硫结晶、熔炼提纯,废旧蓄电池经过以上工序后,就能提炼出高纯度的还原铅、聚丙烯塑料颗粒、硫酸钠结晶等再生资源。9月18日,楚凯公司老河口循环经济园项目被国家商务部、财政部批准为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
楚凯冶金公司熔炼所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气。生产主管范昌贵告诉记者,使用天然气的综合成本虽然远高于原煤,但污染小,产生的水还能循环使用。
范昌贵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使用废旧电池提炼的再生资源生产新的蓄电池,成本节约了近20%。下一步公司还将上马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循环利用生产线、试剂酸、电解铅等循环经济项目,2016年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
据介绍,该公司全套引进的意大利废铅酸蓄电池处理生产线,有效解决了困扰我国多年的废铅酸蓄电池冶炼再生铅过程中产生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预计年实现销售收入在14亿元以上,税收可达5000万元。
老河口市长郑德安在接受采访时说,新的市委、市政府将抢抓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机遇,趁势而上,实施千亿经济开发区和百亿企业、百亿产业、百亿园区“一千三百”工程。
为做大做强循环经济,老河口市在仙人渡镇设立占地2200亩的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产业,资源利用及节能环保领域的装备、材料、药剂等产品制造产业,配套发展物流、科研、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
目前,园区已入驻投资3.5亿元的楚凯冶金公司20万吨还原铅综合利用项目、投资1.23亿元的湖北业茂公司30万吨废钢炉料再利用及300万台(套)汽车轮毂制造项目、投资1.2亿元的年处理200万台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再利用项目等8个项目。预计到“十二五”末,园区入驻企业将达到50家,每年可实现产值350亿元、税收10亿元以上,园区将发展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老河口本地的大型工业企业也纷纷通过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走进葛洲坝老河口水泥公司,不见滚滚黑烟,没有呛人粉尘,厂区整洁干净。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设的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有效降低了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湖北陶金瓷业公司投资3400万元,实施了余热余压利用及综合节能改造项目,年节约标煤1.97万吨。
预计2012年,老河口循环经济将实现产值50亿元,同比增长近两倍。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