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2日下午,由解放日报主办的“‘关注蓝天’——产业结构调整•节能环保研讨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旨在引领节能环保理念,分享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加快推动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李耀新出席论坛并发表了主旨演讲。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荷兰王国驻上海领事馆、市环保局、市交通委等相关单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做了精彩的发言。
李耀新主任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当前,本市产业结构调整正处于由“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的的末端治理型被动调整”向“以转型升级为主要目的的战略性主动调整”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做好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同步考虑转型发展与调整淘汰,加强战略性主动调整;要强化运用制度、政策、法律、市场化机制及资金扶持等综合手段,依法调整、主动调整、成片调整相结合,提升行业结构优化效应、产业布局调整效应、节能减排环境效应、城市安全管理效应、生态环境提升效应、产城融合发展效应;要通过“定标准、转方式、抓重点”加强全流程管理、全过程监控、全效果考量,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机制,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保障上海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
据悉,2007年以来,本市累计实施调整6000多项,节约标煤830 万吨,腾出土地 13万余亩,平稳分流职工45万余人。推动浦东张江、嘉定南翔、奉贤新城等了12个成片区域专项转型调整,腾出土地超过1万亩,引入中国商飞研发中心主体项目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四新”经济,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型升级。尤其是2014年,我们创新工作思路,坚持锁定企业项目、锁定调整地块、锁定调整时间、锁定区县责任,坚定推进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全年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近650项,减少年能源消费量47万吨标准煤,涉及工业产值184亿元、腾出土地2.5万亩、平稳分流职工近6万人,为四新产业集聚发展腾出新空间;我们还出台了全国首份《上海市产业结构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和能效指南》,通过差别化电价政策,以强制性、约束性标准配合市场化手段倒逼企业主动调整。2015年、2016年拟调整2000项,进一步压缩传统劣势产业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