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杨浦区,节能环保产业正呈现出生机勃发的良好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杨浦区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实现区级地方税收同比增加10.2%。环保类高新技术企业达37家。
绿意浓郁。以淤泥处理设备、废气处理设备等为主营业务的一批高科技企业已经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而更多的小微企业则蓄势待发,将为中国的蓝天绿水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促高校成果转化打造龙头企业
杨浦区是上海市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区,具有环保节能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学科、人才和基础优势,已经形成发展现代环境服务业和建筑节能业的产业基础。区域内拥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企业,如上海环保集团、亚同环保等企业,已处于产业发展的高端领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杨浦区开展的上海青草沙水源受水区供水保障科技惠民工程集成示范项目。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上海市自来水市南有限公司、上海市自来水市北有限公司、上海市供水管理处、上海市杨浦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等单位作为项目承担和参与单位,从“源头”开展工作,致力于解决惠及1300万人口的青草沙水源地“保质、保量”问题,改造杨浦区2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的二次供水设施,大大推动了杨浦区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为了挖掘出发展的潜力,杨浦区把眼光投向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积极推动“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大力扶持大学师生创业,为他们营造肥沃的成长土壤。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名满天下,无论在治水和治气,还是在节能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些年,学院也形成了师生争相创业、实现成果产业化的可喜局面。区科委等部门主动介入,为其提供各类创业政策资讯、知识产权保护等,并提供科技金融方面的各类优质服务。一批优质企业正在脱颖而出。
上海中信水务产业有限公司是由同济大学一批年轻教师于2003年共同创建的高新技术型企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公司在水务和固废两大环保领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承接了近200个项目,2013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经超过2亿元。
上海同臣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由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文标创办,其产品已应用于世界500强的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以及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崇明岛陈家镇污水处理厂等项目中。近期,公司还启动了同济大学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项目,以促进产学研合作一体化。
苗圃中培育浇灌已有小树初长成
军工路1599号是上海环保科技园的所在地,它依托杨浦区创业中心而建。作为上海市唯一一家环保专业科技园区和专业孵化器,这里成了杨浦区节能环保产业小微科技企业的聚集地,也是这些企业破茧成蝶的腾飞地。
由上海环保科技园和同济大学污控中心共建的上海环保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这里的所有企业提供着一流的研发服务:分析检测服务为环保企业提供工艺指标测定;技术研发试验服务借助同济科研团队和科技条件,为企业提供研发试验服务与专家咨询服务;共性技术研究服务为企业提供既有技术支持,同时为企业和高校的科研和技术开发牵线搭桥;引进和推介有产业化和实用化潜力的技术成果开展二次开发工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上海梅思泰克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可谓神速,自主研发产品的销售额屡创新高,它的起飞与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密切相关,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一流的技术人才支撑让企业的高科技产品迅速走向市场。目前,平台已累计为中小环保企业提供污染物指标分析测试19家,提供工艺验证、技术指导等服务50家次,提供专家咨询与技术培训37家次。
此外,上海环保科技园内还有一套独特的智能服务系统,通过环保科技园开发的平台化客户端服务软件,可以将企业服务内容与资源以在线形式直接推送至企业客户电脑桌面,将企业客户服务需求直接反映至服务供应商,打通了上下游产业链。这些信息还可以导入到全球节能环保网中,为企业开拓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海环保科技园总经理张建良告诉记者,2014年园区内的500多家科技企业实现了4亿多元的产值,以刚刚登陆“新三板”的青鹰遮阳为代表的一批节能环保中小科技企业已经开始崛起,他们将强势支撑起杨浦区节能环保产业的明天。
新年伊始,杨浦区又传来消息,由上海同济科技园有限公司联合同济大学环境科技与工程学院,园区企业上海同济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同臣环保有限公司和上海同济科蓝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等机构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上海同济环保产业联盟。杨浦区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联盟将引领杨浦区环保产业的发展,同时联合园区乃至周边更多的节能环保类企业。一个节能环保产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良性生态正在杨浦逐步形成,它的潜在效应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