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LED  节能  太阳能  工业节能  建筑节能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新闻 »

十三五油气领域开放将有突破 民营企业参与分蛋糕
来源:绿色节能网
2015-11-21 18:31

   “第四届中国国际石油贸易大会”于19日在上海召开,大会以“新图景·新发展——国际油气贸易新机遇”为主题,共同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世界油气贸易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记者了解到,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的进口原油使用权和原油进口权“双权”将逐渐放开,打开了有序竞争的新局面,给中小石油企业带来了在贸易、金融、仓储、物流等各个领域的新的发展机遇。

  “双权”放开谋求定价话语权

  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支陆逊在讲话中透露,至今,已有7家地方炼油企业获得了原油使用资格,6家企业获得原油进口权。据记者了解,这只是第一批企业,商务部未来审批通过的企业应该比这个数字更多。

  振华石油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原军认为,此次“双权”放开,不但解决了地方炼厂口粮问题,还淘汰了落后的炼油能力和品质较差的原料,加速装置升级、油品升级,推动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对环保、优化产业结构、安全多个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世界油气供需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发展趋缓,石油需求不振,与此同时,石油供应大幅增加,推动国际油价持续下跌。2015年以来,世界油气贸易继续深化着这一变化。

  从供需看,国际原油供给快速增长的同时需求增长进一步回落。2010年,世界原油供应量8720万桶/日,需求量8870万桶/日,供需缺口150万桶/日;2014年,世界原油供应量达到9370万桶/日,而需求量为9260万桶/日,供给超过需求110万桶/日。可以看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与此同时,石油供应增速超过需求增速。

  “中国要是没有需求,石油就完了。”普氏全球石油编辑总监拉马萨米这么说。他解释说,供给变了,美国从进口市场变成了出口市场,不久,墨西哥也将成为出口市场。需求也变了,中国对于定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在此背景下,今年1-10月,中国进口原油2.75亿吨,同比增长8.9%;进口天然气364万吨,同比增长8.6%。较低的油价和气价促进了中国持续扩大原油和天然气进口。中国油气贸易的稳定增长,对世界油气市场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商务部通过放开市场准入,拓宽进口渠道,增加原油进口数量,促进了原油进口规模的扩大,初步形成了透明公开、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油气进口管理体制。

  商务部外贸发展局副局长吴彤彫认为,国际、国内参与者,刺激更多锁价、转计价等套保和纸货方面的需求,有利于打造一个充分、客观反映中国原油需求的国际期货交易平台,从而提高“中国定价”的真实性和影响力,并间接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民营企业机遇即将井喷

  原军认为,在市场开放的影响下,给中小型石油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挑战。

   首当其冲的地方炼厂,不但能吃得饱,还得吃得好,开放的原油市场带来了更多元化的全球供应商、贸易商,原油供应在市场开放性与竞争性的驱动下,必将带动原油供应渠道进一步多元化,便于地方炼厂在全球范围内优化油种。地炼市场大门的敞开,将带来增量贸易机会和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分,抢得先机的贸易商可以撬动全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可以以原油作为重心,横向纵向带动成品油、化工品、期指货等贸易以及物流仓储配套运作及投资机会,为地方炼厂提供多维度、多元化的服务。

  当然,机遇与挑战并存。更加开放的市场,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对地方炼厂来说,总体上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由过去局限性的原料供应变为面向全球的原油选择、优化;二是在成品油出口放开后,由过去单纯国内成品油销售逐步面对东南亚甚至全球的成品油竞争。地方炼厂围绕这两个方面,在资源配置、产品渠道、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将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也将给企业带来各种机会。支陆逊认为,“一带一路”战略鼓励石油企业深化与沿线国家油气贸易和投资合作,积极参与境外油气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能源格局,推动贸易结构调整,拓展石化产能合作,着力增强全球油气供应能力和国内能源保障能力,与合作方平等互惠、互利共赢。 
进入首页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信息来源:绿色节能网 责任编辑:ling
绿色节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来稿邮箱:Service@greenjn.cn
相关评论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关于举办全国高级能源管理/高级能源审计培训班的通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