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LED  节能  太阳能  建筑节能  工业节能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绿色建筑 »

探秘广州城市湿地公园 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来源:绿色节能网
2016-08-01 22:05
 
  6月底以来,全国各地暴雨频发,城市内涝成为暴雨的主要“后遗症”。就在六月份,广州通过了《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纲要中指出,要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结合岭南气候特点,建立适合南方长时间多雨天气的建设标准。
 
  在此过程中,湿地因其优秀的水土涵养能力,成为了广州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试点。据记者了解,今年广州将新建7个湿地公园,届时全市湿地公园数量增至19个。
 
  7月初,广州市首个“海绵城市”试点大观湿地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而位于海珠区的海珠湿地公园一、二期工程也已建设完毕。近日,记者走访了广州这两块“海绵”建设样本,发现它们在调蓄雨洪、生态净化、休闲娱乐、生态景观等方面,为广州“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海珠湿地

  发挥天然调蓄水功能
 
  记者到达海珠湖的时间是早上9时,此时地表温度已经开始上升,但湖区树荫遮蔽着行人。晨运结束的市民一边擦汗一边聊天,离开这片草丰树繁的湿地。在城区,要找到这样一片湿地,很不容易。
 
  海珠湖只是海珠湿地的一部分。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环绕着海珠区,岛上内河网交织,整座岛屿湿地资源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海珠区西部的河涌逐渐被填埋或截断,土地被硬质化,目前海珠区的湿地主要分布在区域东南部。
 
  “海珠湿地最大的优势,是紧靠珠江。珠江一天有两次潮汐,相当于整个海珠湿地每天可以‘呼吸’两次。”海珠湿地公园高级工程师范存祥告诉记者,湿地以11个水闸与珠江联通,当城市处于旱季时,水闸关闭,将水蓄积散布在1100公顷土地中,通过水的自然蒸发,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减缓旱情影响;而当暴雨来临时,海珠湿地会提前打开水闸,将水量释放到珠江,汇入大海,腾出库容,以便接收暴雨带来的大量雨水,防止城市的洪涝灾害。“一次性调节的能力是200万立方米,珠江一天有两次潮汐,那么海珠湿地一天的调节能力就是400万立方米”,范存祥说。
 
  “湿地本质上是一种可透水的地面。和市中心大量的水泥硬化路面不同,土壤和泥沙可以透水,在承受相同量暴雨的前提下,湿地可以让水渗透到地下水体系,而硬化路面区只能通过管道排放积水,体量相差很大。”范存祥告诉记者,海珠湿地大面积的水域为雨洪调蓄提供了天然基础,其中海珠湖湖心区95公顷,是海珠湿地主要雨洪调蓄区。海珠湖与石榴岗河、大围涌、大塘涌、上冲涌、杨湾涌、西碌涌等6条一级河涌,库容量(即蓄水能力)约80万立方米;海珠湿地联通整个海珠区的水网,湿地库容量约200万立方米。在海珠湿地建成后,区域东南部暴雨后水浸街等内涝现象大大减少。
 
  与之相比,海珠区中、西部区域的调洪只能依靠附近窄小的河涌实现,效果大打折扣。江海大道西华大街、江晓路片区、海珠区赤沙大街等区域,近两年在暴雨后依然多发内涝。
 
  为了维持这种调蓄能力,2012年,海珠区将区域内的果林湿地按照国家“只征不转”政策进行保护性征地,并将其核心区域869公顷申报国家湿地公园,即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收回来的地,并不作为商业开发用途,而是散种一些原有的果品。”海珠湿地运营中心主任刘正伟告诉记者,湿地在建设中因地制宜保留了部分果基农业,以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形式进行保护。经过3年多的试点建设,湿地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其中鸟类从72种增加到133种,增加了84.72%。
 
  大观湿地公园

  在城市中心进行微改造
 
  作为广州海绵城市试点片区,天河智慧城寸土寸金。这也让大观湿地公园的存在显得难能可贵。这个湿地公园位于天河智慧城东部、大观路的西侧,背靠旧羊山,南接车陂涌的支流杨梅河,呈狭长条状,总长约3公里,总占地面积46.8公顷。
 
  “其实,在做智慧城规划的时候,规划设计负责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便提出了‘既要建设,又要保护’。”天河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汪松苗向记者介绍,智慧城建成后,大片高楼林立,将不可避免地使土地硬化,进而不能很好地“消化”雨水,形成内涝。而之前用的办法是靠别的工程措施,比如地下管道建设;或者内涝形成后,用泵直接排到珠江。
 
  但俞孔坚认为,海绵的哲学是就地解决水问题,而不是转稼到异地、把洪水排到下游或对岸。
 
  因此,大观湿地公园在原有的水塘和荒草地的基础上,通过地势改造,形成了10多个湿地净化泡,错落递降,形成一个个分级蓄水系统。雨水和山水流经这些“海绵泡”后,不像河涌那样“哗啦啦地跑掉”,还缓解了下游防洪压力。
 
  这些“海绵泡”不只有蓄水的功能。从上游的思观广场走下来,便是沉淀塘:一人多高的芦苇、海芋随风飘荡,它们固沙力强、吸污力强,能过滤大颗粒悬浮物、细小沙砾和易沉降的污染物。再往下走是状如长剑的菖蒲、直立挺拔的水芹,它们的作用是净化病原体;水中的纸莎草、睡莲不仅为景色增艳,也有吸收水中重金属、保持水质稳定的功效。
 
  汪松苗介绍,在这些水塘的基础上,大观湿地公园开展了场地植物设计,按照河谷湿地环境的特征,科学布局了大量水生、湿生、地被植物。它们既具观赏价值,又能净化水体,为动植物提供更多栖息地,营造生态化多功能景观。而且,大观湿地公园里,路上的一砖一石都是用可渗透、可循环、经济的材料做成。绿道铺设了透水沥青,竹地板栈桥也能让雨水自然渗透。
 
  经过海绵城市改造后,湿地内水面面积从原来13.67公顷增加至16.5公顷;新塘水库总库容从原来55.71万立方米,增加至61万立方米;防洪库容从52.11万立方米,增加至55.71万立方米。大观湿地公园还能够降低周边地块的城市热岛效应,湿地内温度平均比市区内低2—3摄氏度。
 
  汪松苗表示,天河智慧城建成后,将是一座城中有景、景中有企、山水相依、产城融合的绿色智慧产业新城,既是高新科技和新兴战略产业总部园区,又是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完善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更是城市居民休闲科普旅游基地。
 
 
  希望湿地公园成为“海绵城市”成功样本
 
  据了解,目前广州“海绵城市”试点片区包括天河智慧城、国际金融城、海珠生态城、大坦沙岛、广州教育城、中新知识城、广钢新城、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区(灵山岛尖)和东部生态廊道。不只广州,国内多个城市目前都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常向阳认为,“海绵城市”在全国范围内,虽然还没有完美的样本,但诸多湿地公园的建设也是其中一种很好的尝试。
 
  “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尚不明显,但‘海绵城市’体现了LID,也就是低冲击发展的理念。实际上,在城市建设中的很多方面都可以融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常向阳看来,海珠湿地的先天条件非常好,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之外,在城市中心区拥有如此大片湿地,也是在广东乃至国内都十分突出的一点。因此,他希望海珠湿地这样的湿地公园能够成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成功案例。
 
  “对于海珠这样湿地资源丰富的区域来说,应该挖掘它的自然资源,通过保护好环境和保证低冲击性开发,将湿地公园建设成具有自然教育意义的园区,发挥一定的环境教育作用。另外,湿地的建设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新材料和园艺种植等行业。”常向阳说。
 
  在华南低碳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连成看来,“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应该从城市改造和低碳节能角度出发。“它还涉及智慧城市的建设。因为很多工作只靠人力去处理成本太高,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大数据和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可以广义地去理解,也可以从细分方向着手,它囊括了低碳、能源等内容。”刘连成说。
 
  刘连成告诉记者,智慧城市、大数据等都是手段,“海绵城市”建设最终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进行节能减排
 
进入首页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信息来源:绿色节能网 责任编辑:magen
绿色节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来稿邮箱:Service@greenjn.cn
相关评论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关于举办全国高级能源管理/高级能源审计培训班的通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