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LED  节能  太阳能  工业节能  建筑节能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LED新闻 »

白炽灯的“拉力赛”将谢幕 LED与节能灯谁主沉浮?
来源:绿色节能网
2016-11-19 14:51
 导读: 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把人们从煤油、煤气灯中解救出来,而现在白炽灯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OFweek半导体照明网讯 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把人们从煤油、煤气灯中解救出来,而现在白炽灯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按照《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到2016年10月1日,15W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炽灯被禁止销售和进口。这被业界解读为“禁白令”的全面铺开,LED灯具市场需求的进一步释放。受此利好消息影响,近日LED概念股再次被炒热。
  实际上,“禁白令”自2011年提出以后,白炽灯已经在陆续退出市场,目前的存量已经很小,在灯具市场甚至很难找到白炽灯。
  广东省照明电器协会秘书长郭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受“禁白令”的影响,白炽灯生产商在3年前就开始逐渐减产,对LED企业的利好,实际上早已释放完毕。
  15瓦以上白炽灯将退市
  淘汰白炽灯已是全球照明领域的趋势。从2007年初澳大利亚政府率先宣布以立法形式全面淘汰白炽灯开始,先后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发布了白炽灯淘汰计划,大多数国家淘汰进程的起始时间集中在2010~2012年。
  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上述《征求意见稿》,中国淘汰白炽灯的序幕就此拉开,淘汰的目标产品为普通照明用白炽灯。随着时间推进,淘汰的目标产品范围也在由大功率逐步向小功率延伸,白炽灯开始有序退出市场。
  按照《征求意见稿》的淘汰计划,2012年10月1日起,10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炽灯被禁止销售和进口;2014年,这一标准扩大至60瓦;淘汰计划的倒数第二个步骤为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对前期政策进行评估,调整后续政策;最后一个步骤为2016年10月1日起,禁止销售和进口15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炽灯。
  到目前为止,并未有后续的调整政策出台。这也意味着,2016年10月1日以后,15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炽灯将被禁止在中国市场流通。
  张小飞表示,淘汰白炽灯的计划在执行中并非十分严格,市场上仍然可以找到被禁止流通的白炽灯具,但在整个灯具市场里,白炽灯已经很少见了,“这更像是市场行为,白炽灯利润偏低,许多白炽灯生产商在转型。”
  “禁白令”已经走到了最后一个步骤,这被行业解读为白炽灯的全面退市,LED企业的又一利好。
  OFweek行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臣表示,国内照明市场LED灯渗透率超过30%,而白炽灯的市场占比初步统计低于5%,已形成不了竞争态势。相反,荧光灯、卤素灯等类型产品市占率相对较高,对LED灯具应用市场的拓展仍然是很大挑战。
  LED灯具依然产能过剩
  与此同时,LED灯具仍是一个产能过剩的行业。白炽灯淘汰路线图的出现造就了LED行业的投资热,也导致了今天的行业产能过剩。
  在过度竞争的环境下,LED照明产品的毛利率持续走低。以聚飞光电(9.750, -0.25, -2.50%)为例,其主要产品按用途可分为背光LED产品和照明LED产品。从2011年到2015年,聚飞光电年报中照明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26.56%、23.5%、19.22%、16.13%和14.47%,到2016年上半年,这一产品毛利率跌破10%,仅为9.4%。
  尽管发展迅猛,但LED灯具在这几年的发展更像“野蛮生长”,市场准入门槛很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现在偶尔会有针对LED灯具安全性的检查,比如说漏电等,但质量上出现的频闪等问题并没有被重视起来。”张小飞表示。
  据记者了解,质量参差不齐,也是白炽灯依然存在于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台灯用LED灯具因为频闪等问题,并不适合精细的工作与学习,而消费者无法在选购灯具时发现这一问题,因此反而会偏向选择节能灯。
  毛利率低、产品精细化不够是行业里许多LED灯具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这并不是白炽灯退出市场所能解决的。
  郭修认为,未来LED灯具企业的发展趋势和机会在于个性化、量身定做的灯饰,“单纯的灯管毛利率很低,但高附加值的灯饰、异型灯具等毛利率在35%左右。”
进入首页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信息来源:绿色节能网 责任编辑:magen
绿色节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来稿邮箱:Service@greenjn.cn
相关评论
关于举办全国高级能源管理/高级能源审计培训班的通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