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安门向东,驱车30公里,就到了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这里,是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
隆冬季节,这里一派繁忙景象。在施工现场,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高耸入云的塔吊有条不紊地在运转。今年底,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建设成为节能绿色建筑典范,并投入使用。
日前,《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发展规划》公布,未来5年,北京将在城市副中心等具备条件的绿色生态示范区,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建设。近年来,北京在建筑节能工作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努力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品质。
北京“水立方”夜景。“水立方”建筑采用世界先进的环保节能膜材料,可最大限度节省照明电力资源。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北京行政副中心规划图 光明图片
5年建30万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
“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2022北京冬奥会场馆、环球影城、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等重大项目,将建设成节能绿色建筑的典范。” 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发展规划》发布会上,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承军宣布。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先后强制实施超低能耗建筑标准,节能率达90%以上,绿色建筑成为未来趋势。作为首善之区,北京必须加快发展超低能耗建筑。
王承军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历史性的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进一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标志性工作。
记者了解到,未来5年,北京将新建不低于30万平方米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建筑的类型将涵盖城镇住宅、城镇公用建筑、农村住宅等。目前北京已经开建的超低能耗建筑接近5万平方米。到2020年,北京新建民用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比“十二五”末平均能耗下降25%,建筑能效将达到国际同等气候条件地区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