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LED  节能  太阳能  建筑节能  工业节能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观点与点评 »

伍江:创造宜居、人文和可持续的城市
来源:绿色节能网
2012-06-12 18:16

  在目前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环境恶化都是人类面临的挑战,但对中国来说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具有更大的挑战。这是摆在每一位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者面前的历史重任。

\

同济大学教授、副校长 伍江


     伍江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先后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建筑与城市历史研究、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以及当代城市问题研究,著有《上海百年建筑史》、《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等多部专著,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完成建筑设计工程项目10余项。曾任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现为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学会特邀理事,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全球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理事会主席。


中国正在步入急速城镇化的过程中,这个规模和速度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去年开始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率超过了50%,用国际的标准来说就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城镇化的时代。全世界进入城镇化时代是2009年,我们国家是2011年,我们正好在中点,中国代表了世界的平均水平。因此中国城镇化的过程,健康与否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我们人类今天在城镇化进程当中的智慧到底如何。
 

今天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阶段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带来的经济变革和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在世界城镇化进程中,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带来的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连绵区,这几个城市圈有以伦敦为中心的,以巴黎为中心的,以纽约为中心的、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城市绵延区,以及东京为代表的现代城市绵延区。这三个新的点代表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地区将成为新的世界级的城市绵延区。
 

面对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大规模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由于人多地少这一特定国情,提高土地节约利用效率成为我们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于中国而言土地资源危机比其他的资源危机都更为严峻。中国可利用土地的资源是美国的1/6,所以在今天正好进入世界平均城镇化进程点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压力是与前面的这些已经城市化的,已经现代化的国家完全不同的。100到200年前,欧洲国家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有效的办法就是开拓殖民地,西方人很幸运,他们遇到开发土地资源的时候可以去殖民。而我们的土地只有美国的1/6,今天欧洲人在欧洲之外的人口,欧洲人在欧洲之外的领土都比欧洲本土多很多倍。而中国所有的城市化进程只能在我们可使用的土地范围之内完成。通过对15年之内所用的土地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国的膨胀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对土地资源消耗的速度是非常之快的。很多人说,土地资源的消耗是我们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投入,没有土地的投入怎么有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也没有中国城镇化的进程。
 

然而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当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被掩盖的问题。就拿上海来讲,跟1997年相比,我们的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出甚至小于那个时候。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现代化换取的是低效率的发展,这个压力实际上我们每一位建筑工作者都值得去思考。在当代建筑化进程当中,改变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更怡人的环境而努力,都应该在足够高的力度上实现。在目前的国际竞争下,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环境恶化都是人类面临的挑战,但是对中国来说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具有更大的挑战。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者面前的历史责任。
 

这里有两张图,第一张是我们今天的上海(见图1),一张是美国洛杉矶(见图2),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我在这里不是说哪一张好哪一张不好,我也不愿意说人更愿意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而是说我们上海的模式是我们不得已的选择,洛杉矶的模式是以占领其他资源从而获得他们自己的生活。当然我们中国有智慧,西方也有智慧,如何去规划他们的城市设计他们的城市,在过去的几千年里面东方和西方都有思考,这个智慧能不能激发我们面对今天的问题,使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
 

我们应该树立自己理想的城市目标,一个是易居环境,一个是人类文化,一个是理性文明。易居是指舒适、便捷、均利,也应该有历史的传承、历史的延续,有文化创造的责任。所谓理性文明指的是我们的城市应该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市易居的讨论更多的是拿现在所谓的世界易居城市标准来讲。实际上我们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也没有这样的条件,利用他们的标准来要求我们中国城市更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我们中国的易居是什么呢,我们也有环境的要求,也有人文的要求,也有舒适的要求。我们在巨大的人口和有限的土地面前谈这些问题,其实更多的是谈我们对小环境的塑造,谈的是方便、便捷、更进一层的人文。比如说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大的自然森林,但是我们应该为市民提供更多的绿地,让他们在这里享受。比如我们不可能每一家都有花园洋房,但是我们要有这样的居住环境。当然易居另外一个深层的含义是均利,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城市的便利。今天城市里面反差多大,上海2300万人中有人住这样的房子,有人住那样的房子,我们要想我们的问题,你究竟为谁服务。
 

当代快速城市化的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地方文化特色逐渐丧失,一些风貌应该是城市竞争力的来源,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也是为提升城市竞争力,保护人类自己的文明。人类的文明需要不断发展,城市文化需要不断创新,但是创新不应以破旧为前提,它更需要历史的沉淀为支撑,沉淀越厚重我们的创新才越强大,才可能创造出新的文化特色。我们要推陈出新而不是破旧立新。其实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是不对的,人类的文化是不断沉淀的。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传统文明给我们创造了非常美好的,各种各样的城市生活,包括我们上海。
 

人类文化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它的延续性是使自身充满生气的一种要求,我们无法承受文化中断所带来的痛苦,人类针对生活稳定性的乞求远远大于对生活变化性的祈求。人在一个没有变化的环境里面生活会感到枯燥,但不是不可接受,而在一个过分变化的环境中生活人是会得神经病的,这一点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因此,保持文化的延续性使之不受损伤是一个争议的方面,而由我看来,追求人类文明的延续性并保护它是正义的象征,相反是邪恶的象征。人类的生活空间应该被小心的延续,如果由我们的双手破坏我们的建筑那我们是罪恶的。用文化生态来讲,城市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不断的创新是共生的特征。失去了创新能力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城市,而无力延续历史传承的城市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创新能力。我们所继承的是前面几代人的创造,而我们创新的只有我们这一代人的创造。
 

当然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它特殊的历史文化,上海也一样,我们不能用这个城市历史多久,历史文化遗产多丰富,历史文化有多少特色来决定这个城市历史该不该延续和保护。所有的历史都要保护,无论历史的记忆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上海在这方面也做过一些努力,当然我希望更多的人一起来加大这个力量。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高度的精神追求和感人的艺术创造。人类作为文明的载体也是艺术创造的空间,我们在座的各位,同行的建筑师们恰恰是这类艺术的创造者,建筑和各类公共艺术的品味决定了城市文化的品味,就城市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来看,建筑与公共艺术品的创造水平、与我们经济发展水平有着严重的不适应,城市总体文化品味低下,这成为我们当下主要的任务,也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内力所在。我们今天的城市物质已经足够发达,从建造的技术来讲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很多的方面已经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我们的历史塑造,我们的建筑文化塑造太落后了。
 

当然,城市作为一个人类文明的集聚地,应该是文化创造的高地,我们一方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一方面要创新创造,为这些艺术文化的产生提供场所,最近上海也形成了一些创意产业园区,也希望这些创意产业园区实实在在能成为我们一个城市文化艺术创造的空间和高地。今天,人类道德观、价值观已经从人际社会层面上升到代际社会层面。如果我们人类文明进步过程当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创造了我们道德体系的话,几千年来它一直维系在人际层面上,而今天我们更主要的是看它的代际层面上,我们不仅要人际和谐也要代际和谐。今天城市在自己创造生存空间的道路上正在面临这样的价值观的挑战,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是不是断了我们后代的路?因此我们要尊重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鼓励提倡更加有责任的低资源消耗和低能源消耗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地铁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交通方式,比起北京的“首堵”,我们更有公共空间的保证。把这个城市当中最好的资源,最优质的资源拿出来为更多的人服务,这是我们做的选择。1981年巴塞罗那做了这样的例子,我们上海20年以后也有了同样的例子,我想我们需要更多的这样的思想,这样的设想,这样的行动,让我们的城市拥有更多的资源来为更多的人服务,同时不影响后代,这样的话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好。

\
图片1

\
图片2

进入首页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信息来源:绿色节能网 责任编辑:greeadmin
绿色节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来稿邮箱:Service@greenjn.cn
相关评论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关于举办全国高级能源管理/高级能源审计培训班的通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