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LED  节能  太阳能  工业节能  建筑节能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能源 »

百年伊顿的新能源汽车节能之路
来源:绿色节能网
2012-06-16 18:03
6月16日消息,在能源和资源的双重压力下,几乎全球的汽车厂商和各级政府都积极行动起来,节能新能源汽车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而当务之急是需要新一轮的排放标准的出台以及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进行了哪些卓有成效的事件,在创新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未来有什么发展趋势?赛迪网邀您一起关注于6月16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隆重召开的“2012全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峰会”

  本网对本次大会进行实时的图文直播专题报道:

  http://miit.ccidnet.com/zt/2012/0616car/

尚尔兵:百年伊顿的新能源汽车节能之路

  以下是伊顿(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尚尔兵的致辞!

  尚尔兵: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我是伊顿(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尚尔兵。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伊顿公司在新能源车方面所做的贡献。

  伊顿是一家百年企业,它是自美国上市公司以来,存在不多的几家公司之一。伊顿公司刚刚发家的时候是生产汽车传动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多元化的动力管理公司。去年,我们刚刚庆祝了伊顿公司的一百年,目前来讲,在全球,我们有72000多名员工,在2010年的销售是160亿美元。

  伊顿公司为我们的客户提供电力、流体和机械的动力管理方案。我们所覆盖的产品和行业有很多,比如说城市交通、工业机械、信息科技、交通基础设施和能源工程。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环保的要求。伊顿的创新是持续不断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九千多项专利,光是2010年一年就有九百多项专利,尤其在2011年被路特汤姆斯公司被全球一百家最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之一。在右上方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充电站在美国商业化很高了,在很多州都有设置。伊顿在汽车行业里面提供的产品都是以节能环保为主导的,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提供的产品,第一个是机械式增压器,第二块就是节气气门,除此之外,还有油箱、燃料控制系统包括管路连接件等等。在商用车方面,我们提供高效的动力解决方案,今天下午会有陆斌博士就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伊顿提供手动变速箱、自动变速箱、混合动力变速箱还有离合器,包括发动机结合气门、流体连接件等等。

  伊顿的机械增压技术最主要体现在燃油经济特性方面,首先第一个,它的小型化,使发动机小型化,同时可以低速化。它的特点有点类似于涡轮增压,但最最重要的差别就在于当低速的时候,它的效益非常非常好,它不需要发动机所排出的气体温度很高的时候,也仍然产生很高的效益。这样的话,就使得发动机的工作曲线比较宽、比较平,尤其在低速的时候,提高性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由于使用了机械增压器,使得它的这个响应速度很快,也就是说当你驾驶的特性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当你上了车以后,如果用了机械增压器的产品,上去以后马上就可以启动。同时,也带来了重点和尺寸的减少,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情况下使用的发动机,比如说1.6L或者1.8L排放的发动机,甚至可以达到3.0L、3.2L的性能,毋庸置疑,对于整个车辆来说,重量减少了,燃油经济性也会特点。

  对于专利设计有几项特点,大家可以在这里面看到,第一个是压缩比,传统来讲的压缩比是达不到3的,对于这个机械增压器可以达到3以上,再有热效率可以达到75%,这个也不是多见的。另外一个最最重要的,就是声噪和尖叫声音的比例有很大的提高。在传统意义上,比如说在涡轮增压的时候,这个方面是很难得到控制的。另外一个,就是很宽泛的工作区域。刚才我给大家介绍了,由于使用了机械增压器以后,使得发动机的工作曲线,也就是说把它的高效率区拉大,这是第一;第二,拉平,使得发动机的效率在很宽的领域里都非常高。

  这里面给大家展示的是我们在全球已经有60多款车超过了400万件机械增压器的应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无论是通用、福特、大众、奥迪、宝马等等,很多车型都广泛应用。目前在国内,我们跟很多OEM正在做积极的研发,相信在6个月的时间内,大家都可以看到很多车型里有伊顿的涡轮增压器。谢谢大家!

 

进入首页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信息来源:绿色节能网 责任编辑:greeadmin
绿色节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来稿邮箱:Service@greenjn.cn
相关评论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关于举办全国高级能源管理/高级能源审计培训班的通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