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LED  节能  太阳能  工业节能  建筑节能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建筑新闻 »

绿色建筑规模化时机已成熟
来源:中国质量报
2012-12-22 19:21

“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今年以来,国家关于鼓励支持绿色节能建筑的政策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实属罕见。12月13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地暖产业高峰论坛上,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处长张峰表示,我国大规模推行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时机已经成熟,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绿色建筑的社会共识已经形成,管理制度已经基本建立、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奠定、技术支撑已经日益完善。

  保障性住房2014年“变绿”

  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全国总共审定了353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涉及建筑2647栋、3488万平方米。其中2011年审定241项,共1950栋建筑、2505万平方米,超过了前3年的总和,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193%、260%和246%。而“十二五”期间,国家还将投入5万亿元用于改善生态环境,而发展绿色建筑有望撬动超过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并有效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绿色节能部品等产业发展。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住宅与房地产业处处长赵路兴表示,为较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使用寿命,应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实现设计的标准化、实现部品部件生产的工厂化、实现现场施工的装配化、实现土建装修的一体化。

  据张峰介绍,2012年4月27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财建【2012】167号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十二五”期间,加强相关政策激励、标准规范、技术进步、产业支撑、认证评估等方面能力建设,建立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新建单体建筑评价标识推广、城市新区集中推广为手段,实现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

  张峰表示,公共建筑和保障性住房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将在新增建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根据《意见》要求,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绿标”体系日渐完善

  根据评价标准中的定义,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据张峰介绍,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在国家标准方面,住建部正在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而更为细化的《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已于去年10月1日实施。《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已经报批,针对绿色医院、商店的建筑评价标准已经启动编制。除此以外,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陆续颁布,目前我国已有14个省市依照国家标准,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颁布实施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标准体系。

  张峰表示,绿色建筑的管理制度也已经基本建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浙江、深圳、江苏、河北、厦门、青岛、山东、宁夏等地也相继出台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

  暖通行业借“绿”发力

  面对绿色建筑的“降耗”要求,建筑节能又当从何处着手呢?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介绍,暖通空调是节能减排和建筑领域的灵魂,建筑能耗中的50%取决于暖通空调及相关系统,在能源形势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暖通行业的节能数字极其可观。

  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暖通产业不断发展,从最初的集中供暖到“毛细管网辐射采暖与制冷”、从“太阳能”发展到“空气能热泵”,从“新风系统”到“智能化中央控制”,通过多年技术研发,暖通产业在节能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伟认为,目前我国所执行的建筑节能标准相对于欧美等发展国家来讲,仍然较低,未来我国的建筑还要向更高的节能目标发展。“欧盟近来提出3个“20%”的目标,即:降低能耗20%;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到2020年实现占终端能源的20%;温室气体排放较1990年减少20%。这种零能耗和近零能耗也将是我们未来的发展目标。”

  面对更高的节能目标,我国的暖通行业必然遭遇新的挑战。而应对挑战离不开各种节能新技术新型建筑材料、建筑工业化产品的支撑。徐伟认为,在建筑节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节能材料日新月异、建筑智能化管理取得发展的同时,新的能源方式也将更广泛应用到暖通行业,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

  本报记者 何 可

(来源:中国质量报)

进入首页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信息来源: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greeadmin
绿色节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绿色节能网www.greenjn.cn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来稿邮箱:Service@greenjn.cn
相关评论
关于举办 “碳资产管理”课程培训的通知 关于举办全国高级能源管理/高级能源审计培训班的通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