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塑地板变废为宝 打造循环经济
日前,三亚一海岸楼盘投资560多万、总面积2万多平米的木塑阳台地板即将铺设完毕。“这种木塑地板不用涂漆,防水、防潮、防虫、防白蚁、不龟裂、不变形。木塑的应用给受海风盐雾烦扰的海岸城市带来了一线希望。”海南昆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熊雪平对记者说。
这是我省重点推广的节能环保产品之一。这一材料是由该公司与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发,原料选取、生产过程、回收再造都践行低碳环保的理念,代表着建筑节能材料的发展新方向,对海南充分利用林木废料,解决海岸城市建筑材料受海风盐雾腐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年前,熊雪平和他的团队在海口市桂林洋经开区投入大量资金,创新地开发利用海南岛独特的椰树枝叶、椰衣资源、木厂锯末等废弃物,回收利用食用级饮料瓶盖等高密度热塑性树脂,自主研发新型绿色建材——木塑。
低碳环保口说无凭,熊雪平给记者做了一道计算题,在实际应用中,按静态计算使用1吨木塑材料至少可以相当于使用3.5立方米木材,能减少129平米的森林砍伐,或节约80桶石油,或减排16吨二氧化碳,或节约11吨标煤,或释放6吨氧气。
“由于木塑的防腐、防水、防虫蚁、免维修等优良性能,加上拥有天然实木的质感与外观,可以切入现在木材所应用的大部分领域,保护和节约森林木材资源。”熊雪平说。
在离公司不到一公里的木塑工厂,见不到一般建材加工厂漫天粉尘的景象,生产线全部使用电力,成品挤压出来后采用冷水降温,冷水变热后水泵抽到室外自然冷却,再抽回室内继续用于降温,使工业用水循环利用。记者印象很深的是,整个生产线没有一个工人戴口罩,冷却水清澈见底,公司行政助理山慧云在为记者展示了原材料之后甚至直接在冷却台上浇水洗手。
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把“发展绿色建材产品”、“构建建材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列入了行动计划,其中就提到了木塑复合材料,要求到2015年,新型墙体材料比重达到65%以上。也提到了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新型秸秆代木、功能型秸秆木塑符合型材等。
在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提到,要加强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产业链接等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构建“产学研”对接平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机制,建设一批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
现已是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产学研”海南基地的昆仑新材料公司,研发的产品已经逐渐应用于海南一些旅游景观建设。木塑远优于木材的性能,节能环保的特点使其在深入百姓生活、参与市政建设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熊雪平激动地说:“辛苦的付出就要得到回报了。”
光伏扬水系统 创意融合两种技术惠及农业
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中提到要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发展小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秸秆综合利用。
“我们的目标很纯粹,就是推广光伏扬水系统,把海南那些水到不了的土地变得有用。”海南广源隆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学东说。他介绍到,太阳能扬水系统是该公司创新性地将太阳能发电系统与抽水系统结合,是两种成熟技术的融合。
周学东告诉记者,按一次性投入算,柴油机抽水成本为1.5元/吨,而光伏扬水成本仅为0.2元一吨。而且光伏扬水系统利用自然能源,零排放,机身可拆卸可移动,使用寿命长达20多年,可以解决海南边远农村地区生活用水、灌溉用水紧缺的问题。
去年4月,琼海市“2011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项目”建设完工,该项目采用来自天源新能源的光伏扬水系统,采集太阳能,以蓄水替代蓄电,为周边200亩的槟榔、香蕉、菠萝、荔枝等热带水果植物提供光伏水利灌溉。
这项小型水利设施是国家示范项目,光伏扬水系统年均发电29435千万时,使用年限25年以上,可节省标准煤278吨,减排二氧化碳122吨,减排二氧化硫5.5吨,减排烟尘4.2吨,减排灰渣72吨。
同时,该项目也是一个惠农项目,长仙村项目区1500余人因此收益,25年内农民将享受免费灌溉。
周学东透露,他这一套光伏扬水系统已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今年年底前将与其合作进行昌江农村自来水改造工程。光伏扬水即将在海南农村再次试水。
无冰“活体”保鲜系统节冰省电 渔民增收
一年前,临高县利时渔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海深的渔船被海南博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安装无冰“活体”保鲜系统,完成了渔船改造。到现在,据林海深计算,安装了制冷保鲜设备后,节省经费和增加收入达到了80万元。
“海南渔业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传统的渔业捕捞作业方式必然被高新科技取代。”研发无冰“活体”保鲜技术的博能科技的总经理王斌这样说道。
无冰“活体”保鲜技术是什么?蒸发器通过液体吸收周围热量不断蒸发,达到迅速降温的目的和保鲜温度的需求。运用在渔船上,渔民将捕捞上来的活鱼直接放入保鲜库,迅速降温使活鱼新陈代谢降低,处于休眠状态。与传统保鲜技术相比,该技术大大延长了活鱼保鲜期,最大限度抑制有害微生物活动,保持活鱼营养不流失。
这技术给渔民带来了什么?最直观的就是成本节约。据了解,按照传统方式出海捕捞,通常要带30吨冰才能满足海产品的冷藏需要。而安装了制冷保鲜系统设备的渔船,带冰可减少到15吨,节冰率可达到50%,节电率达20%,也就是说渔民出海带冰,成本节约了一半。
因此,渔民可以大胆地进行远洋捕捞作业。渔民们说,无论去哪里捕鱼,无论抓到多少鱼,出海一周必须回港,否则捕捞上来的鱼会因为传统保鲜技术不过关而坏掉。
王斌认为,近年来南海渔业的发展正从近海向远海扩展,但是海南渔业在深海作业技术和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较国内某些沿海地区有一定差距。保鲜技术从研发到成功获批专利申请,都得到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但今后的技术推广仍然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近年来,海南在节能技术研发这一块,除了拥有单一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专利,也有不少企业进行现有节能技术的革新和改造。“创意性地融合、革命性地改造为现有的节能技术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空。”省技术交易中心李伟告诉记者。